图文新闻

千度烈焰 一颗匠心——“2025年大国工匠人才”李子高的钢铁人生

时间:2025-10-11 来源:新闻传媒中心

近日,第三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暨大国工匠论坛在重庆召开,莱钢银山型钢板带厂轧钢技能专家、首席技师李子高作为“2025年大国工匠人才”受邀参加。

从学徒到工匠,他练就“一眼准、一调灵”的绝活,创出16项操作法,取得32项创新成果、120余项改善提案、10项国家专利。岁月在李子高脸上刻下痕迹,也成为他与钢铁相互淬炼、彼此成就的无声证言。

轧机轰鸣,钢花飞溅。在火龙般的钢板之间,他是中国产业工人奋斗的身影,是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足迹。

钢铁家谱•赤子初心

    “要脚踏实地,专注努力,做最好的轧钢工人。”

    在李家客厅的墙上,一张写着“苦干学铁人,勇当排头兵”的奖状在镜框中静静悬挂了半个多世纪,泛黄的奖状,清晰映照着那个火热年代的纯粹与执着。李子高的父亲李忠道,作为莱钢第一批建设者,将一生献给了钢铁。

1996年夏,22岁的李子高从莱钢技校毕业。就在那个傍晚,46岁的李忠道默默收拾好跟随自己20多年的工具包在同一天走下了深爱的岗位。李忠道拍了拍儿子的肩,声音低沉却坚定:“去吧,孩子,轧钢是门手艺,更是份责任。”

第一次站在轧钢生产线前,轰鸣声让李子高心跳加速。老师傅后来总提起这个年轻人:“休息的时候他加班加点,下了班他还追着问‘为什么’。”李子高笔记本从不离身,像一棵茁壮成长的树苗,拼命向下扎根。上班没多久,他就摸索出“一靠二翻三抱”操作法,提高了作业效率。

1998年,他迎来人生第一次技术比武——莱钢第四届职工技术比武。借来师父那本《轧钢500问》,在那个闷热的夏天,李子高披着湿毛巾,一字一句抄完了全书。一个多月,笔记摞了3本,摞起了一个青年技工最炽热梦想。结果揭晓,他获得第四名,被评为莱钢技术能手。颁奖台上,李子高手握奖状,暗下决心:“我要脚踏实地,做最好的轧钢工人。”之后,他连续三届夺得轧钢工比武第一名,成为莱钢第一个技术能手标兵。

2005年,李子高调至宽带生产线,面对全新工艺,他迎难而上。半年的时间,他脱颖而出,站上全国大赛的舞台,获得“全国技术能手”称号。

如今,站在4300毫米轧机前的李子高,仍常想起父亲的那句话:“虽然不上大学,但踏踏实实干工人,也能干出一番事业。”那是一片钢铁的温度,也是一颗赤子之心的起点。

鹰眼破壁•英勇前行

“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、掌握新技能,永远敢于从新的起点出发。”

2008年,莱钢引进了4300毫米宽厚板生产线。那一天,李子高第一次站在全是英文的操作界面前,怔住了。“就像一下子成了文盲。”那个周末,他直奔书店,买回一本厚厚的英汉词典。从此,每个界面单词都被他逐个抄下、查义、注释。深夜里,灯光将他的身影拉成一道剪影,投在技术手册与词典之间。

“单词不会,我们就‘串烧’着说,再不行就画图——硬是靠这种土办法,跟外国专家把天‘聊’了下去。”就这样,李子高整理出几万字的笔记和心得,迅速吃透了新产线的设备原理与模型设置。短短几个月,这位曾经连界面都读不懂的操作工,成了外方专家点名合作的轧钢调试手。

3个月后,李子高竟找出外方设计中的5处缺陷,法国工程师反复确认后,忍不住竖起大拇指,脱口赞道:“李,你真有鹰一样的眼睛。”

为了练就这双“鹰眼”,精准判断钢温,他从参加工作开始,就紧盯着炽红的钢坯,一看就是三五分钟,眼睛干涩发痒。“亮白是1250摄氏度,橙红是1000摄氏度,橘红是900摄氏度。”李子高练就了“一眼准、一调灵”的独门技艺,即使在40米之外,他目测钢温的偏差也不超过10摄氏度;更能在轧制中一眼看出钢板表面轻微缺陷。“我的这个绝活,将废钢率降低了7%。”

工作以来,李子高的笔记本已经积累了30多本,这些笔记本被他整齐地码放在书架上,每一页都是与钢铁的对话,“钢铁会说话,只要你用心,就能听懂。”

巨杖擀薄•毫厘精度

“成功往往交织着无数次的尝试与挫折。失败从不可怕,关键是从中找出突破的方法。”

2020年春天,山钢集团接到一项极具挑战的任务:为黄河大桥项目轧制6毫米超薄钢板,这在当时被业内称为“不可能完成的任务”。令人压力倍增的是,该产线曾在2017年尝试轧制这一规格,却以失败告终。

4300毫米轧线,轧辊直径超1米,单根重量超30吨。用这样的“擀面杖”将钢坯轧至6毫米厚,犹如把饺子皮擀成纸一般薄。过程中极易出现“浪形”缺陷,整板轧废、产线停机的风险极高。

面对挑战,李子高迅速组建攻关团队。一次讨论中,他带来两斤面团,让大家用擀面杖模拟轧钢。随着面皮越擀越薄,皱褶、破损陆续出现。这个实验让团队恍然大悟:必须合理分配每道次的压下量,选对轧制路径。

首次试轧,通红钢板穿入轧机,突然跑偏。“抬单边,0.01毫米。”他果断下令,可修正仍未到位。“停!”急停钮按下,刺耳摩擦声戛然而止,钢板停滞在最后一节辊道,车间一片沉寂。

那晚,他和工友“泡”在岗位上,站在高温轧机旁,一直寻找解决办法。两天后的第二次试轧,他推出自创的“规程精修正、单边快速动、推床要联动”操作法。当6毫米钢板完美通过轧机,现场顿时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——中国同类轧机最薄轧制纪录,就此诞生。

“成功了!”工友们雀跃相拥。而李子高却悄然走回控制台,俯身记录:“还要再优化,稳定性可以更好。”此后,他参与完成了“DQ钢板时序改造”“中间坯批轧时序优化”“精轧咬钢时序优化”等数十个改善项目,还参与并完成了Q345BCD、Q355BCD系列≤20毫米规格钢板的去水冷试验和中间坯优化等工艺调整,轧制效率大幅提升,月产从不足13万吨提高到了19万吨。

而那本早已泛黄的工作日志,依旧工整记录着每一点思考、每一次尝试。李子高常说:“永远有更好的方法,只要我们肯去找。”

追风淬火•千度智造

“认真是最基本的态度,钻研是不变的习惯。问题不解决,就绝不放弃。”

2024年4月21日,新疆哈密戈壁滩上,全球首台套500兆帕高强钢风电塔架在此成功吊装。制作塔筒的高强风电用钢板,正是出自李子高团队之手。该高强风电用钢板刷新了全球塔架用钢板强度等级的最高纪录,标志着山钢集团已成为风电用钢技术的全球领跑者。

2024年初,在山钢集团500兆帕高强度风电钢攻关会议上,李子高与团队接下了轧制任务。这种高端特种钢,厚度公差必须控制在0.25毫米以内,强度需稳定达到500兆帕,是风力发电装备的核心材料,轧制难度极高。

李子高立即带领团队扎进生产一线,展开集中攻坚。他们通过优化轧制参数,严格控制板形,执行全流程标准化操作,全力保障首批订单顺利交付,实现了高强风电用钢板生产的重大突破。

这一突破并非偶然。2023年以来,依托“十百千万”全员创新工程,李子高团队陆续攻克薄规格轧制跑偏、钢板翘头等难题,完成多个新品种试轧,探索制定低温Ti复合板轧制工艺,形成自主知识产权;率先研究高强钢Q690D厚度20毫米至50毫米在线DQ淬火工艺,实现技术突破,达到国内一流、国际领先水平。

他对工艺参数优化、固化,使薄规格轧制趋于稳定;参与宽厚板粗、精轧机Q550D高强钢板板形控制方法研究,解决了高强钢板板形翘曲变形难题;参与厚规格钢板翘扣头控制、钢板短尺控制、钢板跟踪修正等课题研究……他带领团队围绕生产顺行、指标提升和降本增效展开攻关,先后取得技术创新成果32项、管理创新成果5项。

这些成果的背后,是无数个不眠之夜的坚守,每一次都记录着挫折、尝试与突破,见证了一名钢铁工匠最深的执着。

薪火相传•匠心播种

“我最大的心愿是把这些年积累的经验传承下去,为企业创造价值。”

“李师傅带徒弟不要命。”徒弟周新红着眼圈说,手中还捏着李子高送给他的那本《轧钢案例汇编集》。为编写这本书,李子高整理了过去20年遇到的300多个故障案例,手稿堆满了整个资料室。

如今,李子高亲手带徒7人,经他培养的40多个轧钢工都已成为技术骨干。有人问:“不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?”他笑着回答:“中国制造需要千千万万个好师傅。”他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张师徒合影,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自信的笑容。

李子高编写的《板型调整与控制方法》《宽厚板轧机工艺技术规程》等操作标准,成为职工学习教案。“没有李师傅的倾囊相授,就没有我的今天。”已成为技术能手的李照感慨道。在他心中,师傅不仅是他技术上的引路人,更是人生道路上的楷模。

2024年秋,李子高走进清华园。在大国工匠人才培训营的讲台上,他汇报的《莱钢4300毫米宽厚板线智能化高效生产研究与实践》,引得满堂喝彩。“作为一名技校生,能来清华上课,是我一生的荣耀。”课后,他在日记本上郑重写道,笔尖在纸面上留下深深的印记。

平凡岗位•非凡匠心

“不忘企业培养之恩,用双手和汗水创造价值,来回馈我们的企业。”

夕阳西下,李子高沿着生产线缓步而行,手掌轻抚轧机,如同抚摸老朋友的脊背。

“这是我的根。”他望着延伸的轧线轻声说道。从750毫米初轧机到1500毫米轧机再到4300毫米宽厚板轧机,设备在变,产品在变,不变的是他对轧钢事业的专注与热爱。

更让李子高自豪的是,他和工友们生产的高精尖产品,应用于北京冬奥场馆、俄罗斯阿穆尔天然气项目、北极亚马尔项目等国内外重大工程,铸就了响当当的“山钢品牌”。

他获得“全国五一劳动奖章”“全国技术能手”等荣誉,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。但在他心中,最珍贵的仍是那个最初的梦想:“做一名优秀的轧钢工人”。

远处,新一批钢坯正送入加热炉,通红的火光映照着李子高坚毅的面庞。“困难面前冲在前,多轧钢,轧好钢,做一名新时代优秀工匠。”这位从技校生成长起来的大国工匠人才,依然每天行走于千度烈焰之间,用匠心编织着钢铁强国的梦想。(吕 娟 朱向前 刘佳宝 李文涛)


Copyright © 2010 山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鲁ICP备10035343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102000509号